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兩個故宮的離合(隨意摘要)

感謝大學同學之間點名和分享介紹這書,剛好自己本來就疑問北京和台北故宮之間的發展,加上下個月有中國團指定要去台北故宮參觀,幾年沒帶過中國團進台北故宮,想順勢釐清這疑問就來翻書。這位日本記者野島剛寫的內容出乎意料的好看和有笑點,隨意摘要和記錄分享在下。
《前言》
北京故宮館藏→180萬件,約10000箱(清朝品佔85%)&明清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另有1178箱留在南京。
台北故宮館藏→68萬件,約2972箱(清朝品超過90%)&起初重視收藏勝於展示,2007年後有整修門口變採光明亮,改善導覽服務。
蔣介石攜帶故宮文物來台動機:文物繼承者等同於中國正統政治者→政治價值>藝術價值。
宋美齡辦公室:昔日位在故宮院長辦公室隔壁,據說宋美齡常來故宮鑑賞文物,特愛翡翠累工藝品→2000年杜正勝上任故宮院長後廢止。
北京紫禁城有為乾隆造的房間叫「三希堂」,三希乾隆最喜歡的書法作品: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
清末溥儀有賣故宮寶物變現,留入北京的古董市場「琉璃廠」,吸引不少日本鑑定家來買,其中山中定次郎大量收購後,透過英美開設的「山中商會」分公司,賣到全世界,被稱「世界的山中」。
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初次對外展示宮廷寶物。
日本人認為「鏡」、「玉」、「劍」,這三種神器象徵歷代天皇繼承皇位。天照大神曾授予日本傳說中的開國之神瓊瓊杵尊這三樣。
收藏品方面,台北故宮的強項在於完整收集宋代書畫及陶瓷器;北京故宮的強項在明清文物,如明代彩瓷、清代琺瑯彩。
元末書法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畫卷長7公尺,曾在明末陪葬吳員外燒了分兩半,被保存下來後,一在台北故宮,一在浙江省博物館,曾在2011年合在一起於台北故宮展出。
日本方面通過「藝術品免遭強制執行、假扣押或假處分」法案,台北故宮才願意出借展品。
台北故宮建築據說仿中國南京孫中山陵寢「中山陵」所建,建築物命名「中山博物院」,刻意在孫的百歲冥誕1965/11/12啟用。裡面的孫中山銅像,是請製作巴西里約熱內盧巨大耶穌雕像的法國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Paul Landowski)製作的。
《第一章》
「中華」一詞是孫中山發明的。「華夏」文化指指集合中華(中原)文明的精粹,故宮內部學術討論主要用語。
「亞洲」一詞,源自於希臘西元前五世紀創造。
台北故宮相關的電影《經過》於2004年製作,一位故宮研究員和文字工作者的愛情故事,內有拍攝到保管貴重文物的倉庫。影片結尾:「在這裡,有一座建在山裡的博物館,原來在這個島上應該只是暫時『經過』而已,但是命運卻讓博物館留在這塊土地上」。
杜正勝任故宮院長時的改革重點「去政治」,推廣「台灣化」、「多元化」、「亞洲化」、「國際化」。談及世界大型博物館,很少有政治家畫像。
對於台灣文化不入流故宮的質疑→證實故宮文化和收藏的單一性。
杜請到旅日台人彭楷棟捐獻,捐獻佛像,和亞洲各地收藏包含中國、中亞、南亞、東亞。
林曼麗推動故宮文物與科技結合,與國際頻道合作拍攝。展品展示從「類別」→「時代」。重視展示和服務人員的任用。
阿扁在2008/02/09參觀「大藏經」,祈求能轉運。
◎中國人的故宮→世界的故宮(台灣人的博物館)。
《第二章》
溥儀曾賣紫禁城文物,籌措生活費,在被送到政治收容所時繳出收藏充公,作者在香港拍賣會見到一隻溥儀首飾的翡翠玉簪,在瀋陽故宮見到一對的另一隻。
《第三章》
1925年紫禁城初次開放和展示宮廷寶物時,有將近2萬人參觀。
那志良,跟隨北京故宮成立,19557箱故宮文物搬運,運送到台灣的關鍵人物。曾像古董商學技巧,瓷器最易損壞。
清末中國文物的外流,興起歐洲的一股中國藝術風潮。1935年故宮文物初次在國外展出。故宮文物南運的上海後,英國最先邀故宮海外展覽,曾有萊斯保險公司(Royce)拒保,後來英國軍艦從香港到上海接展覽文物,共80箱。那志良當時和其他職員搭一個月的客輪,從上海到倫敦,協助14週的展覽。
古物有靈:指古物冥冥之中會自行趨吉化凶。
台灣總統府→台灣紫禁城
◎進入國家主人辦公和生活地,對中國人是相當有意思的事。
日本作家兒島襄著作【日中戰爭】,有提到那志良。
(故宮文物流轉關鍵)
918事變→南運
中日戰爭→西遷
國共戰爭→來台灣
《第四章》
蔣介石日記極少提到故宮,未提對文物搬遷的看法,令作者納悶,不過有詳述如何運黃金來台灣。
故宮文物分三批渡海來台。第一批包含現存放於中研院的「南京條約」。作者採訪隨故宮文物來台的工作人員時,指出散發著教養和優秀特質,卻又與人隔著一道牆沒融入台灣社會的外省人特質。第二批是搬運文物量最多的。
《第五章》
1961年故宮文物曾到美國五地巡展: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及舊金山笛洋美術館。
昔日保存來台故宮文物的台中霧峰北溝倉庫,已經荒廢,並在921大地震受到重創。
故宮設計競圖之爭,不公開徵選有五位設計師參與,最初王大閎的設計被中意,但是不夠有中華元素(權力、權威、服從)被排除,由黃寶瑜的「中國宮殿形式」勝出。
故宮文物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作為容器的博物館,也必須綻放中華光輝。另一方面,對於在歐美學建築的王大閎而言,對於歐美社會,藝術和權力是分離的,文化沒有必要背負政治,博物館必須為使用者所用,促進提升使用者鑑賞藝術品的心情和心理效果,才是博物館的最大功能。
後來王大閎設計國父紀念館時有改圖,才為蔣政府所用。
日本人坂本五郎寄贈「唐三彩馬」,補充台北故宮缺乏的宋代以前藏品。
北京故宮在文革期間曾經被紅衛兵佔領,但在周恩來指示下,文物未受破壞,也在近年持續補充收藏。
◎談到故宮收藏質在台北,量在北京,未必完全客觀。
《第六章》
1980年代日本曾經經濟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寶回流:中國1900年代後,開始收回散落世界的中國文物,與中國經濟崛起有關。
圓明園的獸首收購,北京解放軍系的保利集團,購回牛、猴、虎像。澳門賭王購回馬、豬,馬像仍放在澳門「新葡京飯店」。法國拍賣會的鼠、兔像擁有者,談:「中國留意西藏人權問題,馬上將獸首送給中國」。中國藝術商標價得到,但不付款。
《第七章》
2009年北京和台北兩地的故宮院長先在北京碰面,後在台北。
現場轉播一般來說,記者提問都會覺得緊張,深怕問題太蠢,但是台灣的記者好像不怎麼在乎,即使暴露無知也還不斷發問,令人覺得這是心胸開闊的南島風土上孕育的媒體特質。
◎親中國國民黨的故宮院長,價值觀都是中華至上,獨霸亞洲。周功鑫曾建議南院旁設計一個西遊記相關主題樂園才吸引人。
故宮文物至日本展出,馬英九任總統期間內2014年實現,關鍵是日本在2011年3月通過免除假扣押的法案。馬英九任內要拉攏日本,以及中國和台灣之間關係沒那麼緊張。
◎馬英九的的矛盾:對2014的日本故宮展,不准日本沿用李登輝總統時期,促成北京和台北兩地故宮的NHK紀錄片達成的共識,對故宮可不提「國立」,要求一定要提「國立」。卻在去新加坡和習近平握手時,允許中國稱「先生」,不彰顯領導者身份。
作者主觀談論:日本人和中國人對於「美感」的品味不同。中國人認為「很美」的東西,日本人會覺得雖然「很了不起」,但「美」中卻帶有「不祥」、「噁心」的感覺。以中國人崇拜饕餮圖樣的青銅器為例。
作者細膩談日本各媒體單位爭取日本故宮展的過程和積極,先促成北京故宮展,後來才是台北,無緣促成兩地故宮同展。

飄飄木之旅Visiting Traveler

About 飄飄木之旅Visiting Traveler

一位喜愛旅行,挑戰過自助分段歐亞單車之旅的台灣英語導遊領隊的生活和工作隨筆紀錄。 A bike travel lover Taiwan tour guide and manager.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