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3晚上一個平凡臺灣人賴樹盛在師大分享他不平凡的六年海外志工人生。
《邊境漂流》主要是賴樹盛先生分享他這六年(2003~2008)以來,
在泰緬邊界服務因為緬甸軍政府暴政下,
而被迫流離至泰國當難民的緬甸少數民族克倫族的故事。
會去聽這演講和讀《邊境漂流》這本書,
不否認與這演講活動有條件贈書有關^^ll
所謂的有條件贈書是:
要先押300元訂金,
並在聽完演講後交篇300字心得回去才能拿回押金。
可是在不管聽完演講,
還是讀完本書後,
我覺得都很有收穫,
心得一寫竟上千字仍嫌不足。
更能見識到一個用心走過世界的人,
不管是人生經歷還是視野的格局,
真的是非常精彩。
演講結束後,
我和佩琦還去找賴樹盛先生本人合照和在書上簽名。
賴樹盛先生本人很親切,
演講內容也很棒,
希望他那能啟發人心的《邊境漂流》故事還有更多的人知道,
為臺灣社會注入一股暖流^_^
接下來分享一下自己字很多的《邊境漂流》 閱讀心得:
本身未曾參加過海外志工的我,過去常單純的將海外志工服務與人道救援劃上等號,說白話點就是到國外做善事的樣子。但是在賴樹盛先生用他在泰緬邊界服務六年的經驗分享下,讓自己對海外志工的看法又有了不同的思考。原來海外志工的意義不單只是人道救援的層次,更重要的是讓需要幫助的人能從受難中自主的站起來,並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自己所未曾接觸過的文化、價值觀,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都能獲得成長。俗語說:「施比受有福。」有能力幫助人真的是件幸福的事,不過樹盛先生更謹慎的指出,在落後地區從事海外志工服務,並不該抱著文化的優越感,應該要了解當地人的生活也是一種真實,甚至反思自己、面對自己,才不會淪於消費別人的苦難。總之海外志工服務的意義對自己來說仍有相當大思考空間,也許要自己去身體力行後才更能體會。
再來書中一篇篇樹盛先生在邊境漂流下,所分享的故事中,印象很深刻樹盛先生曾提到一對克倫族老夫婦雖然貧困,但仍誠意的用他們僅有的一點食物招待他,令他深受感動與羞愧,感動的是他們的真誠無私,羞愧的是自己對窮人的偏見,自己讀到這段時,不禁在想如果那時換作自己面對那對克倫族老夫婦突然招手示意自己過去的話,自己會不會有和樹盛先生一開始一樣以為他們是要乞討的想法呢?財富與文化的差異或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但是透過人的真誠卻能打破這隔閡。這不禁讓自己想到自己今年四月初去東海岸旅行時,在花蓮壽豐 鄉的水璉國小借宿時,和朋友們在晚上無聊之際,去找那晚駐校的原住民工友伯伯聊天,我們一群人和伯伯相談甚歡,伯伯很熱情的分享當地撒奇萊雅族的文化,最後當我們要離去時,伯伯還很熱情的拿出他所珍藏的阿美族語聖經與我們分享,當下我被伯伯的那個舉動感動,因為如果不是出於真誠,伯伯怎麼可能願意拿出這他心中這麼重要的東西與人分享呢?相信世上不管如何的苦難,人心如何的險惡,人性真誠的一面仍能如陽光般照透這一切黑暗。
整本書對我來說有太多的感動,個人閱讀下來覺得樹盛先生比起敘述緬甸少數民族的苦難,他反而是更著墨於超越苦難的精神給他的感動,自己也深深從他的感動中,感受到身為臺灣人的幸福,瞭解到幸福的真諦在於知足惜福,心靈上的富足。最後想說很敬佩樹盛先生選擇去邊境漂流六年的勇氣,也和樹盛先生一樣認為身為年輕人就該有走向世界的勇氣,可以透過當志工、自助旅行的方式,開拓自己的視野,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道路與價值。記得早已逝世多年的著名社會主義家切‧格瓦拉就是因為年輕時騎機車縱走過南美洲大陸,才了解到世界不平等的真實,而敢出來追求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世界真的很大,自己也打算在大學畢業後去盡量走,雖然也會害怕漂流異鄉的孤單與不確定,但心中一想到無論飄泊到多遠的地方,世上仍有座海島等待自己回鄉的時候,能在有生之年去邊境漂流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P.S 書中有句話我還蠻喜歡的:勇於嘗試,樂於接受,敢於承擔。